耳穴疗法之“高血压”

本病属中医学“头痛”“眩晕”“肝阳”等范畴,并与“心悸”“胸痹”“中风”等有一定关系。中医学认为,本病与“肝”“肾”两脏有关,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、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。一般早期多为肝阳偏盛(或称肝火亢盛),中期多属肝肾阴虚,晚期多属阴阳两虚。

临床表现: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,常见头昏、头痛、头胀、眩晕、耳鸣、心慌、四肢麻木、面红、烦躁、失眠,病程较久者常心慌、心悸、气急,或夜间呼吸困难。

耳穴取穴:( 1 )肝火亢盛证:肝、肾、角窝上、结节、耳背心、耳背肝、耳背肾、耳背沟。( 2 )肝肾阴虚证:肾、交感、皮质下、耳背心、耳背肝、耳背肾、耳背沟。( 3 )阴阳两虚证:心、肾、耳背肝、耳背心、耳背肾、耳背沟。( 4 )痰湿壅盛型:脾、三焦、耳背心、耳背肝、耳背肾、耳背沟。(血压较高或经数次治疗效果不显著,可加耳尖、结节轮流点刺放血。)

方义注释:肝穴疏肝理气,清泻肝火以降压;肾穴滋补肾阴,滋水涵木,肝火得水可降;角窝上为治疗高血压的经验穴;结节、耳尖有平肝、清热、熄风的作用;交感穴调整植物神经功能,有滋阴潜阳的作用;皮质下调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,进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;心主血脉,取心穴可补心血,强心气,增强心血管功能;脾穴可健脾运而化湿祛痰;三焦通调水道以渗湿化痰;耳背沟以前称“降压沟”,是降血压的有效经验穴。

  高血压术语中医学“头痛”、“眩晕”、“肝风”等范畴,与“心悸”、“胸痹”、“中风”有一定关系。一般认为本病的早期多为肝阳偏盛,肝阳上亢;中期多为肝肾阴虚;晚期多为阴阳两虚。

1 耳穴治疗 【取穴】 主穴——耳尖放血、降压点、等降压穴位 配穴——情绪不稳定加神门等穴头晕加枕等穴;出现心、脑、肾的损害加相应器官耳穴。阴阳两虚型、肝肾阴虚型加肾。 方义:耳尖放血清脑明目、镇静降压。降压点:降压镇静。

2 注意事项: ①耳穴治疗轻度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,对中、高度高血压可以改善症状,但仍需配合药物治疗。 ②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,耳穴治疗时不可突然停药,治疗一段时间待血压逐渐降至正常,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后,才可逐渐减少用量。 ③耳穴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明显,测血压不一定有明显下降,有的反而上升,但逐渐会下降,治疗时间要长,某些患者停止耳穴治疗后可见血压回升,继续治疗仍有效果。